抓紧背会这些考人物主张,记住就有分!

来源:招教网时间:2019-09-17 15:32:40责任编辑:yangguang

关键词: 教师资格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教资笔试考查内容非常多,尤其各种人物及其教育主张,让很多非师范的同学倍感煎熬。小编梳理了一些中国古代常考人物给大家参考,备考后45天,加油!


01《学记》教育思想

《学记》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早、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或者称其为世界上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1“化民成俗,其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由学”的含义是教化百姓,使其形成良好的风尚,一定要通过教育,本句中的“民”是指全体国民,化全体国民成“俗”,然有利于国家建设;“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的含义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首先要通过教育。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所阐述的都是教育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2“时教有正业,退息有居学”&“臧息相辅”

第一句的大致含义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学习,休息的时候也须有各种课外作业。第二句中,“藏”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指教师的在课上的讲解要与个人在课下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

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本句的大致含义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因此,本句体现的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第一句是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第二句是指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有次序地进行教学。

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原文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因此,本句体现的是教学相长原则。

6“豫时孙摩”

原文是“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即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

因此,“豫时孙摩”体现的分别是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02孔子

考点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考点二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君子。

考点三

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

考点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是中国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

考点五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考点六

“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教学原则。

考点七

“力行而近乎仁”反映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考点八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考点九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体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


03墨子

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学于儒家,但他特别反对儒家“靡财而贫民”,转而批判儒家,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他创立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与儒家重视传统文化情感不同,墨家更加重视实用技术,为下层人民谋福利。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有一次墨子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是著名的“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

以培养“兼士”为教育目的

墨家主张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而这一理想需要“兼士”或“贤士”去实现。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墨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实行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农、工、商、兵器制造等实用学科,突破了儒家以六艺为传统为教学内容的范畴。墨家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

此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子认为,人的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

主动、创造的教学方法

墨家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和劝教,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家还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04庄子

一、学习方式:多样性、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

人生而即有模仿的本能。《庄子·外物》中即有“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说的是婴儿出生后之所以能咿呀学语,皆因与会说话的人长期相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

重视“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人、影响人,继而教育人。这些都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学习无需拘泥于形式、地点、时间,学习是灵活的。

善于探索与追求卓越

庄子喜用典故,不止是成就了《庄子》行文的一种风格,还传达出他善于向古人、典籍、历史学习,不拘泥于学习对象的特点。像是“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庄子·达生》)

这类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完善,意在教导人们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的例子在《庄子》中随处可见。

二、学习目标:技能、精神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1精神通达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様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2学习自主

《庄子·达生》中列举的粘蝉典故,详尽描绘了佝偻者粘蝉技艺精进的全过程;《庄子·知北游》中锻打腰带钩分毫不差的八十翁;《庄子·养生主》中刀功高超的庖丁无需目视即可解牛……他们虽身体、年龄、职业状况各异,但却有一些相像甚至共同之处:他们无不专注并专精于自己的事情;无不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并寻找规律。

3个性发展

例如《庄子·养生主》中“神刀”解牛的庖丁、强调“应从特定个人的个性发展来着眼”,每个人的学习道路各不相同,其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不一样。要执著但不要固执,要变通但不要变化无常,把坚持与变通结合得恰到好处,适应变化的世界,求得各人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