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为第 32 题,14 分,有两个问题,问法相对固定。第一问多为字词理解,4 分,考查理解能 力。如“没有任何借口中的‘借口’在文中的意思?”“请结合文本,谈谈‘梦在书外’和‘梦在书中’的 含义。” 第二问多为段落大意或观点态度,10 分,考查分析能力。如“结合文本,分析‘没有任何借口’这一 行为准则对人的品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将书籍当作太阳的人’‘将书籍当作月亮的人’这两类读书 人,你更认同哪一类?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步:看问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
1.看第一问,明确关键词。 2.看第二问,理解题目问法。
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理解清楚问题的深层含义之后,仔细阅读全文。
第三步:在文章中定位关键词,答好第一问。
找出关键词,第一问的答案十有八九就在关键词附近,不是在前面就是在后面。作答时将原文提取关 键词,用自己的话串联起来即可。注意关键字“指的是”“就是”“即”,注意标点符号破折号、冒号等。做 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第四步:联系上下文,答好第二问
1.一句一段地阅读,读完一段想一想段落大意。
2.联系上下文作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内涵,在提炼出关键词句后,结合文章作者的中心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可以用文章的关键词句,但避免完全照抄原文。
经典例题1
材料: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进步之魂,但是对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中国来说,文化的进步却是较为缓慢的, 所取得的影响远没有经济领域明显,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不容否认,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导致文化浮躁的 主观题专项突破 幼儿 16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重要原因,“快”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不变节奏,无形中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以“快”来博取“价值”的时 代。当改革的现实进程与人们的心理预期形成反差时,焦虑、浮躁的文化心态便随之出现。 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一些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某些地 方管理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不再扎实肯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似乎科研人员不肯再刻苦钻研、 兢兢业业;似乎企业经营者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人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静不 下心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文化浮躁的氛围中,文化生活似乎越 来越与真、善、美渐行渐远。 文化对社会的推动力,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释放出来的,真正的文化应该对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和秩 序有所坚持,因为文化的人文本性要求人们必须诉诸恒常的价值关切。在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社会里,作 为世代累积沉淀下来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信念,理应渗透于百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稳定性 要素。文化需要固根扶本,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源源不断的、充足的精神资源,以满 足全社会的精神慰藉之需求。 抑制文化浮躁。首先需要夯实全民族的信仰根基。信仰既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 的根本因素。文化浮躁,实际上也是文化精神支柱缺失的“躁动而浮”。心中有明确的信仰,我们才会“不 畏浮云遮望眼”,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守住我们最想要的东西,信仰的弱化与分散,对一个向上的民族来说 是十分危险的,它会使人的心灵无所皈依,会弱化民族的奋发自强精神。 抑制文化浮躁,还需要自觉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心。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既有的文化格局, 加剧了中国的文化震荡,这种文化落差催生了国人的浮躁心态,甚至出现了文化的价值迷失。今天,随着 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升,我们有幸迎来了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契机,我们要涵养我们的文化元气,找 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一个文化创新的时代,一定是一个充满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 抑制文化浮躁,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让每个人沉下心来,积极主 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会才会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 更加从容与自信地走向未来。
(摘编自邹广文《抑制文化浮躁》)
问题:(1)文章认为文化浮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2)抑制文化浮躁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 分)
【参考答案】(1)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导致文化浮躁的重要原因,“快”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不变节奏,人们进入了 一个以“快”来博取“价值”的时代。当改革的现实进程与人们的心理预期形成反差时,焦虑、浮躁的文 化心态随之出现。
(2)①抑制文化浮躁,夯实民族信仰根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守住我们最想守住的东西,使我 们的心灵有所皈依,能提升民族奋发自强的精神。
②抑制文化浮躁,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能够涵养我们的文化元气,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使我们 进入充满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
③抑制文化浮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能够让我们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向未来
经典例题2
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内倾性 何中华
①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值得仔细品味,因为我们从中能够引申出中国 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②“克己”的“己”字是指“私”,所谓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如此一来,人的所 作所为方能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那么,“礼”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礼”,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它属于伦理范畴。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一定是自觉自 愿的,“复礼”不过是“克己”的结果罢了。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仁”的实现。“仁”属内,“礼” 属外,它们互为表里。“仁”实为“礼”的根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 仁,如礼何?”从道德人格养成的顺序来看,一般是须先懂得规矩,亦即“知其然”,然后再一步步地领会 其中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即“知其所以然”。所以,虽然《中庸》说“非礼不动,所以 修身也”,但“修身”终究还需要“诚意正心”的自觉。
③孟子拿射箭打比方:“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 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为风的干扰或者别人的打扰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来检讨自己,反 躬自省,看看是否由于自己心不在焉。这就是儒家的态度。所以,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④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内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态,这归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 决定的。确实,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这是说,东、西、南、北,加上 天、地,这六个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问,而是应该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审视与拷问。所 以,孟子有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说法。
⑤中国文化的最高偶像是圣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证成为圣人, 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证成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异。夏天热了,中国人讲究“心静自然凉”, 并不致力于改变生态,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西方人则偏好发明电风扇、空调机之类的物件,通过改变生 态来适应自身。这些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⑥追根溯源,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着一种发生学关系。其实,鸟瞰中国的版图,不难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然而中国文化不属于海洋型文化,而是农耕型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对于欧洲民族来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 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然而,“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 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 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 中比较了中西空间意识的不同,指出:“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 同。西洋人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 的、探索的。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 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⑦中国文化的这种内敛性格和取向,难以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但或许正因此避免了因为征服自然而 造成的人类生存困境。
(节选自《齐鲁晚报》)
问题:(1)结合文章第②段,谈谈“克己复礼”的含义。(4 分)
(2)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中西文化存 在的不同之处。(10 分)
【参考答案】(1)克己复礼:“己”字是指“私”,“克己”就是“去私”。“礼”指外在的行为规范。这句话指 的是克服一己私利,遵守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
(2)原因:①由仁的克己取向决定的,中国文化不重外在探究,只重自我的审视;②受中国地理环境 特点的影响,中国有广大的内陆,海洋只是边界,因而形成了内敛、封闭的农耕型文化性格。
不同之处:①文化旨趣迥异。中国文化崇尚圣人,主张征服自我;西方文化崇尚英雄,主张征服外部 世界。②文化类型不同。中国文化是农耕型文化,呈现内敛、封闭、保守的特点;西方属海洋型文化,具有开放、冒险、探索的特质。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